印江印象·红色印迹|黔东特区各类工农武装的建立和发展 -尊龙凯时网址

印江印象·红色印迹|黔东特区各类工农武装的建立和发展




  



开 栏 语


     



抚今追昔忆峥嵘,鉴往知来谱新篇。2024年,是中国工农红军第二、第六军团木黄会师90周年。为缅怀红军在印江的光辉业绩,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县委党史研究室与县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印江印象·红色印迹”专栏,追寻红军足迹,讲述红军在印江的红色故事,重温红军在印江的峥嵘岁月,在传承红色精神中凝聚奋进力量,奋力走好新时代长征路,谱写印江高质量建设绿色发展示范县新篇章。




     印江县内的建政情况







红军在印江




红三军自进入黔东,除收编了部分神兵和吸收一些穷苦农民参加红军以外,还广泛组织了游击队、自卫队等地方武装。逐步建立了正规红军——县独立团(游击队)——乡村自卫队的三级武装力量体制,其中,独立团由若干支游击队组成,实行大队、中队、分队、班的序列编制。在保卫苏区、巩固苏区的斗争中,正规红军起着主要作用,独立团和自卫队起辅助作用。


1934年6月17日,在印江沙子坡万寿宫群众大会上,贺龙军长号召广大农民踊跃参加红军,并且表示:愿意参加红军的我们欢迎,不愿离开家乡的可以就地参加游击队。1934年6月23日,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颁发了《工农自卫队的任务章程》,作为各地建立地方武装的指导性纲领。


《工农自卫队的任务及章程》的内容是:


一、总则

(一)工农自卫队,是工人农民保护身家生命的自卫的军事系统。

(二)工农自卫队是工人和农民的阶级武装,不容许地主富农参加。

(三)工农自卫队,系自愿的组织,但经当地工农群众大会自己决议可以决定,从十六岁至四十岁之男子均须参加。

(四)工农自卫队只在本乡服务,防御、消灭敌人的进攻,及保护革命区域,并不抽调强迫参加红军,服务、放哨、守卡、操练,均以不碍农时,不耽搁做活为原则。


二、工农自卫队之任务区分如下:

1.配合红军进攻反革命军队,消灭敌人;

2.防守要道卡;

3.盘查行人,严防奸细;

4.断绝敌人粮食及交通;

5.建筑碉堡工事。


三、组织系统分为:班——分队——中队——大队——区队——支队——纵队。


各级序列如下:每乡设一中队部,一中队分3个分队,分队分3班。每班5人至10人,每中队共50人至100人。3个中队设1大队部,辖150人至300人,归区队部管辖。每区设一区队,辖3个以上的大队,共500人至1000人;3个大队以上设一支队部,辖1500人至3000人,归县纵队部管辖;每县设一纵队部,管3个以上支队,辖5000人至10000人。



四、纪律:自卫队是军事组织,兹规定纪律如下,如有违犯纪律者大家公议处罚:1.服从命令;2.不准勾结敌人;3.打火线不准临阵退却;4.打土豪要平分,不准拿工人农民的一针一线;5.不准仇杀工人农民;6.不准奸淫放火。


按照这个章程的规定,工人农民自卫队是群众性的,不离开本地乡土的、以不妨碍农时为原则的自卫的军事组织,性质上与我国现行的民兵制度相似。


1934年7月21日,在黔东特区第一次工农兵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夏曦同志在讲话中号召:“工农群众武装起来组织三万人的自卫队,一万人的游击队,三千人参加红军,这样我们就有了革命的武力,可以压倒一切。”在大会通过的《关于工装武装问题的决议》中也明确地规定:“(一)印、德、沿三县动员三千人参加红军,因为红三军是创造巩固发展黔东苏区的柱石。(二)印、德、沿三县组织一万人的游击队,在苏区范围、在敌人后方和侧面广泛地发动游击战争,这是争取革命战争胜利的条件之一。(三)印、德、沿三县组织三万人的自卫队。工农红色自卫队是后方的守卫部队,它负责巩固苏区的最大责任。”由此可见,游击队属于比较精焊的、随时配合主力红军并以整个黔东特区为作战区域的机动的地方武装力量。


为了便于集体领导,红三军曾先后成立了印江、沿河、德江、川黔边和黔东等5个独立团。各地的游击队,分别列入了独立团的建制,由各独立团统一指挥。


印江独立团,成立于1934年7月下旬。团长兼政委张均望,副团长宁国学。


此外,红三军还收编了印、德、沿3县的1000多名“神兵”,组成黔东纵队,由冉少波任司令,直属军部领导。


1934年9月底,湘鄂川黔革命军事委员会将黔东纵队和几个独立团合编为黔东独立师,师长贺炳炎,副师长冉少波。至此,黔东人民不仅有了自己的政权——黔东特区革命委员会,而且有了自已的地方武装——黔东独立师。




稿件来源:《红军在印江》(此书由中共印江自治县委党史研究室整理编辑,2013年9月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发行)




监制:左禹华 总编:蒋智江 编审张敏  编辑:刘承芳

动态要闻
网站地图